随着无人机的飞行,镜头缓缓远离,画面从1573国宝窖池群中退出,以这个显眼的浅色建筑为中心,我们看到了外面的树木、立交、居民楼、停车场、江边……
今天是6月11日,第17个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央视新闻推出了以“云赏非遗 探寻匠心”为主题的直播节目,上述画面就出自这场直播中的第二个章节“细嗅·非遗”。
这已经不是央视新闻第一次走进泸州老窖了,在2021年的泸州老窖·国窖1573封藏大典上,央视新闻的直播镜头就曾探访1573国宝窖池群、体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,近距离触摸“活态双国宝”。
而在今天的再访中,央视新闻与泸州老窖探讨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话题——非遗传承的最佳方式是什么?
1、嗅得见的非遗
在这场非遗主题直播中,对于唐三彩的绚丽,我们用眼睛看见;对于古琴艺术的悠扬,我们用耳朵听见;对于铜雕技艺的精湛,我们用手触摸;而关于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探寻,则突出了一个“嗅”字。
▲央视新闻记者蒋林
“我就是一个泸州人,小时候上学路过这里就常常闻到扑鼻的美酒香,今天终于有机会亲眼看一看1573国宝窖池群。” 央视新闻记者蒋林在直播中说道。说起来,蒋林算得上是泸州老窖的老熟人,他在去年的泸州老窖·国窖1573封藏大典中曾探访泸州老窖小市明清酿酒作坊。
走进1573国宝窖池群,蒋林与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周军会面。
从窖池、到窖泥、到酒糟再到酒体,在周军的介绍与讲解下,蒋林带着直播间的观众们了解到了分段摘酒、以酒养窖、窖泥生香、续糟配料等等技艺环节,嗅到了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的味道,是粮香、窖香、糟香、曲香以及它们融合而成的酒香。
▲中间为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周军
而即使同为国宝窖池群,不同的窖池又因为自身微生物群的细微差别,有着不同的“个性”,周军讲解道,“同样的原料与工序,有些窖池酿出来的酒体就是会突出一些。”
据此,蒋林将每一口窖池生动比喻为不同的“小区”,微生物群就是其中的居民。
这样的比喻,让非遗这个带有距离感的概念瞬间亲切,连带着前面粮香、窖香、糟香、曲香中的专业感,也幻化为了小区中的烟火气。
2、青春的年长者
1996年,泸州老窖的1573国宝窖池群入选白酒行业首家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荣膺“中国第一窖”之美称;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由此,泸州老窖成为了全行业唯一拥有“活态双国宝”文化遗产的企业。在当前白酒行业当中,连续使用30年以上的窖池才可称得上是老窖池,从这个层面来说,1573国宝窖池群是当之无愧的“年长者”。
但也正是因为在四百多年当中连续使用,持续酿造出高质量美酒,国宝窖池在过去、现在乃至未来都处于活跃状态,就这个层面而言,它一直都是“青春者”。
“年长者亦是青春者”,这是蒋林对于国宝窖池群的描述,而这样的状态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泸州老窖人探索出“活态传承”的路径“法宝”——
449年间代代守护,24代“口传心授”,698年技艺传承从不间断,铸就了泸州老窖在业内独特的“活态双国宝”优势,成为了中国白酒行业共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财富。
针对这一“法宝”,人民日报社旗下《国家人文历史》杂志评论道,“活态传承,这是中国酿酒业予以世界的回答,更是匠人、传人合奏,企业、社会共鸣,一齐激荡的文化回响。”
3、最佳传承方式
说到这里,非遗传承的最佳方式已经呼之欲出,那就是让非遗“活”起来。
今年初,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文,要求对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、对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心存敬畏,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、保护与利用、传统与创新、资源与环境的关系,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。
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2022年的主题是“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”,2021年是“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”,再往前的“文物赋彩全面小康” “多彩非遗,美好生活” “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”,都是在诉说同一个愿景——让非遗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。
相较于博物馆里用玻璃罩起来的珍贵藏品,或是古遗址中围起来的古迹,能够融入大众生活的非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延续性。
就如同泸州老窖“活态双国宝”酿造出来的美酒,让非遗一直“活”在大众的餐桌上、酒杯中。这不仅是从理论上来说能够被嗅见的非遗,更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被嗅见、看见、触摸、品尝的非遗。
回到文章一开始描述的画面,它仿佛在说,泸州老窖的“活态双国宝”诞生、成长于此,一直“活”在大众当中,早已是大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。
我对加盟感兴趣,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!
(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)
我们立即与您沟通
温馨提示:
1.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, 请放心使用
7x24小时电话咨询
400-969-0565